屠苏是什么?
屠苏,是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胶牙饧。”
其也指的是房屋,草庵,药酒名。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宋朝苏辙《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馀。”清马之鹏《除夕得庐字》诗:“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古时过年的欢乐景象,也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代犹存。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即咏其俗。
屠苏是什么?
屠苏,是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胶牙饧。”
其也指的是房屋,草庵,药酒名。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宋朝苏辙《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馀。”清马之鹏《除夕得庐字》诗:“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古时过年的欢乐景象,也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代犹存。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即咏其俗。
屠苏指的什么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什么是屠苏酒?
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 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人苏辙的《除 日》诗中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董
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 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
屠苏什么意思?
春风送屠苏“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龙书本作《除日》)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一作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一作争插)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词语】:屠苏
【注音】:tú sū/sù
【释义】:1.草名。 2.即罘罳。 3.平屋;茅庵。 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 5.亦作"屠酥"。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这应该为第3种解释。 一种酒的名字。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
如下:屠苏亦作“屠酥”。药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参考:王安石那首说到桃符的诗中,除了提及爆竹外,还有一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有个人住在这草庵里,每年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其实,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至于屠苏酒中放的什么药,按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北魏的议郎董勋说过,古代民间风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药酒,里面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药末。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董勋还谈到饮屠苏酒的习惯,是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来,年纪越大的越后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屠苏酒的风俗一直传到后代。唐代诗人顾祝《岁日作》诗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也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都是这种风俗。
过年饮酒又和迎新送旧有关,民间的习惯都是守岁守到半夜,即从除夕那天的亥时至元旦那天的子时之间开始入席,称之为“分岁酒”。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喝完分岁酒之后,长辈还要给小孩子们分“压岁钱”。旧时的风俗,压岁钱规定一百枚,用红绳串好,取百年长寿的意思。当然,后来改为给银元、给钞票,数目也就不再讲究了。
关于过年饮酒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最有趣最神奇的要数栾巴的故事。据晋朝人葛洪的《神仙传》说,东汉蜀郡(今四川》人栾巴有道术,官居尚书。元旦朝廷大会堂,赏给群臣饮新年酒,栾巴举杯将酒含在嘴里,不吞下肚,却朝西南方向喷吐。殿上的纠察官便向皇帝禀报,弹劾他大不敬。皇帝下诏询问,栾巴叩头谢罪道:“我的故乡成都失火,所以用酒化雨去救灭火灾,哪里敢帮作失礼之事!”皇帝便下诏差人到成都调查。成都方面回报:“大年初一成都市上大火,延烧到午餐时,才有雨从东北来,熄灭了火,怪的是雨里还有一股酒气。”这个故事在《后汉书方术传》中亦有记载,不过说是郭宪的故事,叙述也很简略;到了葛洪手里,经过一番改造,变成了栾巴的故事,就显得十分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