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怎么死的 死在哪被谁杀的
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对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处死都耳熟能详,那么挥师北伐,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形式一片大好,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来躲避之后为什么迅速的兵败身亡呢?本人认为关羽之死有三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关羽本人太过于傲慢,恃才傲物,长期的行伍生涯养成了目中无人的脾气,对手下将领没有笼络好,可以说他不适合作为一方诸侯独当一面,在他北伐时候,深入敌境,以荆州一州之力来攻击大半个天下的曹操,没有得到任何援助,当时关羽除了他之外没有多少谋臣良将协助,反观曹操,真的猛将如云,谋士如海。以寡击众,后方不稳,按道理说应该好好的安抚好后方将领,但是他不仅没有安抚还一再扬言惩罚,最终促成他们的叛变,这是兵败被杀的直接原因。
第二方面,关羽和曹操一样太过于轻视孙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二爷对孙权不仅十分轻视,不顾大局,无礼的拒绝了孙权的联姻,给本来有矛盾的孙刘两边制造更大的裂痕。浪费掉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在吕蒙为了麻痹换上陆逊的时候,关羽竟然只拿他当小孩,骄傲自满,不失败都不行了,在接到陆逊的书信以后把后方镇守的兵马全部抽往前线造成后方空虚,孙权一方再有糜芳和傅士仁叛变的情况下轻而易举的夺取荆州,这之后又因为没有及时安抚军心导致前线军队哗变,几乎全部逃跑,很快军心瓦解。可以说根本不善于治军,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帅才。
第三方面,就是刘备已经诸葛亮的决策失误,作为决策层,在关于长驱北伐以后,他们没有及时的策划接应,没有派出益州兵马从汉中侧击,也没有派人才前往荆州协助,荆州在十分空虚的情况下,决策层没有看见这一点,很怀疑决策层的目的?连司马懿都知道,关羽得志肯定不是孙权愿意看到的,在这之前,孙权对荆州就垂涎欲滴,竟然不妨这,早之前鲁肃就制定了一个二分天下的计划,刘备一方根本没有察觉!这间接的导致关羽败亡。
至于孙权背信弃义是不是关羽之死的原因,我认为有一点,但是占比很小,或许你会说,如果孙权不去攻击,那么关羽会败亡嘛?当然不会!但是,如果当初两方连亲,刘备没有放松荆州的警惕,关羽没有抽调后方的军队,那孙权肯定不会有什么作为!
再说了如果,孙权不动,关羽攻破许都,刘备一方出汉中再次匡扶汉室,那最后还能容得下孙权?当初孙权联合刘备就是不备曹操吃掉,无论换谁都要自保吧,政治本来就是残酷的,当初联合是出于现实,现在攻击也是现实,就从求亲来看,孙权一方还是很看得上关羽一方的,但是长读春秋的关二爷或许受了当时门阀士族的印象,对出身寒族的孙权是看不上的。综合这一些,全部一起才导致了关羽身死。他自己要负最大责任,其次是刘备,再次是孙权。但是孙权的微乎其微,关羽占七成,刘备占两成,孙权占一成。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被谁所杀?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被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献俘给孙权,而后孙权下令杀了关羽。
关羽出兵取樊城,随后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曹操吓坏了,甚至准备迁都。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
前方,强弩之末的关羽终于被徐晃击败,于是退守麦城。这时,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将是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刘封竟然拒绝救关羽。
就这样,正面曹操,背面孙权,再加上刘备不救,关羽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不败了。终于,关羽被吴国所擒,最终命丧麦城,享年59岁。
《三国演义》关于关羽的故事
1、《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
在三国里关羽是被谁杀的?
219年10月,魏王曹操欲迁都避关羽之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并建议挑拨孙权攻打关羽。同时孙权因一向对关羽不满,又对荆州觊觎已久,主动向曹操请缨攻打关羽后方。吕蒙再度受命偷袭荆州,荆州守将麋芳、士仁不战而降,以致关羽只知后方生变,不知荆州已轻易陷落。同时关羽和前来救援的徐晃作战失利,解除对樊城的包围南撤,但水军仍然控制汉水。关羽如昔试图和平解决与昔日盟友孙权间的纷争,使者反遭吕蒙利用动摇关羽军心,关羽军队渐渐解散,唯有退至麦城。12月,试图诈降以乘机回蜀,被吕蒙看破,在途中被潘璋手下马忠擒获,于临沮被斩。后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关羽是谁杀的-关羽和张飞是怎么死的,是被谁所杀?
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
********关羽受魏、吴夹击,再加上自身的原因(抢粮、自大、心理战差等),战败被孙权抓住后处死。
三国演义关羽怎么死的 被谁杀的
关羽以死来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刘备、曹操、孙权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关羽之死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四方多赢。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去世,于是曹丕、刘备、孙权纷纷称帝。
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
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看明白了。关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关羽死了,大家都放心了。所以,整个《三国演义》,其实核心就在关羽之死。
我总结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关羽死于谋杀。
那么,是谁谋杀了关羽?
为什么关羽必死
首先说说为什么关羽必死?这不妨从荀彧之死说起。
荀彧是最早跟随曹操的谋士,在曹操谋士中排名仅次于郭嘉,对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许多功劳,曹操对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远远高于曹操,因此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还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给曹操带来的好处。
可是,荀彧这个人帮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汉室。到后来曹操封魏王加九锡,荀彧发现他有篡夺汉朝的野心,于是站出来反对曹操,结果曹操大怒,赐了一杯毒药,害死了荀彧。
为什么先说荀彧?因为关羽和荀彧是一类人。
关羽这人,没事喜欢读《春秋》,讲大义。他追随刘备固然有兄弟义气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希望能匡扶汉室,留名千古。
有一点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名义上是汉献帝所封,实际上是曹操封的。对于这个封号,关羽十分看重,毕竟这在名义上是汉朝所封,自己从此算是汉朝的官员了。
后来离开了曹操,按理说关羽就应该避免再提这个“汉寿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刘备。因为在刘备眼里,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关羽依然高调自称“汉寿亭侯”,大旗上绣着“汉寿亭侯关”。在他看来这是荣誉,可是大哥眼里这是曹操给的糖块。华容道关羽私放曹操后,其实刘备心中就有点凉了,看来这个老弟有点靠不住啊。
关羽为什么私放曹操?有意气的成分,可是还有更深的考虑:假如刘备杀了曹操,那么刘备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曹操。
诸葛亮料到了关羽会放曹操,因为他知道关羽的目标是匡扶汉室。为什么料到了还要让他守最后一关?因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结果。
魏蜀吴三家头痛
到刘备取了西川,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极力劝说刘备称帝,可刘备拒绝了,先自封了汉中王。为什么?因为关羽这时在荆州呢,自己要是称帝,等于是逼关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汉中王这件事,关羽心中也很不满:没经过汉献帝批准,这就是僭越啊。所以,刘备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不肯受命,你去看看当时关羽的表情。
《三国演义》其实写得很是传神,当费诗带着刘备的任命书来到荆州的时候,关羽直截了当地问:“汉中王封我何爵?”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和不屑,因为他知道,作为王,刘备是没有资格封爵的。之后听说自己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大怒。
关羽的反应很不正常啊,没感觉到吗?虽然最后关羽勉强接受了封号,其不满已经昭然若揭。
费诗一定把关羽的反应原原本本告诉了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这时候很难做。让关羽进四川吧,那今后一定闹翻,关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场,自己则落下过河拆桥的恶名;让关羽继续镇守荆州吧,保不定什么时候就投降了曹操。怎么办呢?
这时的孙权也很挠头,因为关羽占据荆州,随时可以顺流而下,攻打吴国。曹操也很头疼,因为荆州为战略要冲,随时能够北上中原,攻击许昌。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关羽就成了魏蜀吴三家共同头痛的一个人物了。
但是,关羽本人也很头痛。跟着刘备干吧,那就是汉贼;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汉贼;投降孙权吧,那也是汉贼。自立为王吧,那还是汉贼。怎么办呢?最不想当的就是汉贼,可是条条道路都写着汉贼两个大字。
腹背受敌刘备不救
曹操想了个坏主意,派人去蹿嗦孙权出兵攻打荆州。孙权不是傻瓜,他也知道关羽不好对付,所以回信给曹操,建议还是曹操去打荆州。结果,曹操和孙权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准备。
说起来,诸葛亮最坏。他让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起兵取襄阳。
关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阳就等于攻打曹操,而身后是孙权在虎视眈眈。问题是,前有曹操后有孙权的情况下,大哥刘备竟然没有派几个兄弟来撑场子。以一己之力对付曹操和孙权,行吗?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假装有条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关羽其实做好了两手准备。好的一手是一路顺利剿灭曹操,然后扶持汉室一统天下;坏的一手是战败而死。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汉贼,所以,关羽欣然北上。
刘备、曹操、孙权其实都怀有同样的期望:关羽千万别取胜啊。
关羽出兵取樊城,随后水淹三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吓坏了,甚至准备迁都。可是司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吴三家都不希望关羽走得太远的情况下,他一定走不远。
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入荆州,袭取了荆州。试想,如果此前诸葛亮派赵云来守荆州,十个吕蒙来也是白给。
前方,强弩之末的关羽终于被徐晃击败,于是退守麦城。这时,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将是谁?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刘封竟然拒绝救关羽,这就让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没有刘备或者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关羽?
就这样,正面曹操,背面孙权,再加上刘备不救,关羽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不败了。
终于,关羽被吴国所擒。到了这个时候,关羽是决定要死的。最终被杀,也算是求仁得仁。
关羽之死,“皆大欢喜”
关羽以死来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刘备曹操孙权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关羽之死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四方多赢。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去世,于是曹丕、刘备、孙权纷纷称帝。
关羽死后,刘备杀了刘封,算是做个姿态,而刘封无疑是作了替罪羊。但是很显然地刘备有些良心发现,深感对不住关羽,于是出兵吴国为关羽报仇。在关羽这件事上,刘备对诸葛亮恐怕有些不满,所以诸葛亮上表劝他不要伐吴的时候,刘备“掷表于地”断然拒绝,这样的事情在从前是没有过的。也正因为对诸葛亮不满,刘备伐吴竟然不带诸葛亮玩,明显的是不信任。
当然,一切历史都无从印证,只有利害关系历历在目。罗贯中则早已经看透了一切,该埋的伏笔都埋下了,只看我们能不能领悟。
到此,结论昭然若揭:诸葛亮谋杀了关羽,刘备、曹操、孙权都是帮凶。整个三国期间,他们共谋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谋杀了关羽。也许正因为如此,关羽最清高,所以唯有关羽,被后人视作神人---武财神。被吕蒙打败了,被马忠抓了,被孙权砍了。很多人把他的死归疚在他自身的狂傲性格上,激怒孙权,破坏两家联盟,自取其死。我认为这只是加速关羽的死而已,并不是他死的主要原因。 还有人把他归疚在刘备身上,不出兵援救他,这个刘备的确要负责任,后面来说。 更有甚者,说刘备其实是要借曹孙之手来除掉关羽,怕以后刘禅控制不了,果真如此,他干嘛不除掉诸葛亮,以刘备的识“马谡“之能他看不出的傻瓜儿子控制不了孔明吗? 难道他会认为跟他历经大半生患难的关羽的忠诚心没有半地里入伙的阿亮好?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关羽的死是必然的,他死于蜀国的基本国策:隆中对。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说隆中对是错的,事实上,隆中对是刘备集团得以称雄立国的基础。 但是这里面有些负面因素刘备没有加以重视,从而造成了关羽被杀,荆州失守。 一个就是迷信孙刘联盟。 刘备一开始就按照隆中对之中所说与孙权联合,但是他太过于迷信这个联盟了。 曹操惨经赤壁大战之败,接着丢失荆州大部分,又在汉中被刘备大败, 这个时候刘备的实力大增,相比于曹操的兵败地失,于是这个时候短暂的出现了刘强曹弱的现象。 这个时候本来为共同对抗强曹的孙刘联盟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为现在最强的是刘备了。 孙权会看着刘备做大吗? 跟他联盟干掉了曹魏再来砍自己? 而且关羽还不断激怒孙权(拒婚,骂使),所以当关羽北伐取得不断胜利的时候,曹孙终于牵手到一起了。 但关羽的激怒行为只是一个导火索,就像一战一样,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样也是要爆发的,因为中间有太多的非用武力不可能解决的利益冲突。二个就是兵力的分散。隆中对之中有“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自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 后来的发展也正如其中所说,关羽率荆州兵,北攻襄樊,刘备兵驻汉中,以出秦川。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兵力分散,以至于关羽失败后竟然附近无兵可救。就算关羽北伐成功,难道他不考虑孙权的感受? 这又要牵涉到第一点所说的了,不多说。。。 情况就是那样,而三个国家没有一个差一点的,文臣武将都不弱,谁也不能吃掉谁,一有点便宜可占就马上都来抢了。荆州就是个香饽饽,一看见有机会就自然不会放过了。。。。于是在这个勾心斗角的环境里,由于隆中对的失误,。。。
关羽是被谁杀死的
被马忠和潘璋下绊马索擒住,被孙权下令斩首后,孙权怕刘备的报复,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让刘备以为是曹操杀害的关羽.曹操听从谋士言用香木雕刻身躯举行国葬!曹操因此也得了头痛病1. 关羽被马忠杀死。
2. 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认为很难与关羽抗衡,不过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还有驻军。徐晃于是扬言将进攻围头,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关羽在堑壕前围有十重鹿角,徐晃追击关羽,二人都进入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包围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杀死,关羽于是撤围退走,然而关羽的船只仍据守沔水,去襄阳的路隔绝不通。
而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
此时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回师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在城中各种游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对待超过以前,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同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汉后主刘禅(shàn)在追谥几位重要大臣时,追谥关羽为“壮缪侯”。马忠和潘凤,然后被砍下头后,孙权为了逃避刘备的谴责,故把关羽的人头送往曹操.让刘备以为是曹操杀害的关羽.马忠和潘凤,然后被砍下头后,孙权为了逃避刘备的谴责,故把关羽的人头送往曹操.让刘备以为是曹操杀害的关羽.关二哥之死,有好几种说法:
其一:如楼上仁兄所言,死于潘璋手下马忠!
其二,关羽是被诸葛亮借刀杀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成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刊、权所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这引起了后人的纷纷猜疑。最近,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专业期刊《史学集刊》上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刘备、关羽“自小结契”,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
朱于彦在文中指出,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
退一步而言,即使刘备宠信、纵容关羽,不把《隆中对》放在心上,但襄樊战役打响后,刘备、渚葛亮不可能不全力关注战役进展的一举一动。尽管川、鄂之间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甚畅通,但整个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东,首尾长达半午之久,蜀汉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兴政权,个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传播渠道。关羽攻襄樊,守荆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时孙刘联盟已呈破裂之势,孙吴随叫可用奇兵偷袭荆州,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掉以轻心?众所周知,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
朱子彦认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臼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乐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足别人,而是臼家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渚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囚刺史、邢守一类官职皆小在诸葛亮眼小,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山。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尔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入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土”,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渚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缶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廾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关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汜载、建安十九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下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间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门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末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寸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听了此事后,人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山意逢迎,讨其欢心呢?朱子彦认为,这正是诸葛亮了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
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奵日密,艾羽,张飞等就不悦”: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厂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于夫子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下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
朱子彦认为,诮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人大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具中。
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已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个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冒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其三嘛,大家都知道,三国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关二哥死于败走麦城跑路失败后被擒杀,可细节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本人经历n年孜孜不倦的调查(翻阅三国系列小说)及实践(业余时间勤玩三国志游戏),终于发现了二哥真正的致命死因!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当年二哥是死于跑路途中,而跑路最重要的就是速度;速度慢了就不叫跑路,那是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