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点茶法步骤(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唐代煎茶和宋代点茶的步骤,各有何特点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发现了唐代地宫,地宫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其中就有一套唐僖宗曾经使用过的茶具。

结合陆羽的《茶经》和这套宫廷茶具,研究者们还原了唐代饮茶的方法--煎茶道。

明代以前,茶叶一般都做成饼状,放在茶笼子里面烘干水分,以便贮存。煎茶之前,先将茶饼磨成粉末,然后过罗,筛出的茶叶末存在茶叶盒里备用。

煮茶是在风炉上,中间包括了三个步骤:

1. 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发出一些细微的声音,陆羽称之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2.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陆羽称之为“二沸”。这时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

3. 稍后,锅中的水完全沸腾,陆羽称之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就是唐代比较流行的煎茶道。

宋代点茶法步骤

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宋代茶文化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用模具压出龙、凤图案的贡茶,又称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皇帝爱茶、写茶书,文人将琴棋书画融入茶事活动中,人们对茶的审美、精神境界的追求等大大提升,留下很多重要的茶书、茶诗歌。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不仅士人饮茶之风大盛,民间也盛行斗茶、茶百戏。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茶在婚假、迎客等礼俗中担当重要角色,茶饮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宋代“撵茶图”的局部宋代的茶具一改唐代的古朴典雅的特点,而是比较注重细节的修饰,以富丽堂皇为上。他们把茶具也作为了一种装饰品,使之成为了一种摆设。不仅用这些精美的茶具来喝茶,还将它摆放或收藏起来作为装饰增加美感。北宋的时候开始兴起一种茶具就是用金或者银做成的,有手柄,也有出水的出水嘴,就像我们现在所用的俗称吊子的这样一种器皿。之所以宋人们要改用这种既有手柄,又有出水嘴的茶具是因为当时的饮茶风气与习俗决定的。

因宋代饮茶方式已经由过去的煎茶转变为点茶,这促使饮茶越来越精致化,且对茶具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宋代宫廷盛行饮茶,促使饮茶在宋代的全面兴盛。这不仅体现在越来越精致的北苑贡茶,

宋代茶具与茶事相适应,五大名窑争奇斗艳,继唐代“南青北白”格局后出现了色彩缤纷的瓷艺世界。陶瓷器皿的用途远不止于茶事,而通过茶具倒可窥见陶瓷工艺之美的鳞爪。

因宋代茶品推崇白色为贵,为了黑白分明,所以能够衬托出汤花之美的黑釉茶盏最受宋人青睐,黑釉盏种类有很多,如兔毫盏、油滴釉碗、玳瑁盏等。

宋人贮藏茶叶,通常是把茶放到茶瓿中复烘后,用箬笼或其它窗口收藏。蔡襄《茶录》曰:“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瓿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当时人们认为箬叶与茶性质相近,不至影响茶味,且具有一定的防湿作用,故适合包茶。对于日常饮用之茶叶,宋代一般用木盒、陶罐盛茶,富贵人家则喜用银盒装茶。

被唐人,宋人忽略的碗托,盏托,一般都是由与碗,盏同样质地的陶土烧制的。

但出土的建窑兔毫盏,油滴大碗都没有匹配的盏托,原因可能有二:

可能一:建窑盏坯较厚,直接端拿也不烫手;

可能二:是兔毫盏之类的建盏用的不是同样材料所制的次质盏托,而是像《茶具图赞》中的,‘漆雕秘阁’一样,用的是榉木盏托。

茶被碾成末关后,需过罗筛匀,宋与唐一样匀用罗。

但宋人对茶罗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因为宋代点茶要求茶末‘入汤轻泛’,而‘罗细则茶浮’,所以茶罗以绝细为佳。

生火煮水工具

1. 唐代生火用具比较多,有风炉,灰承等

2. 宋代基本上只有一种,茶灶或茶炉。

3. 盛水而煮的器物,宋代茶书中只有一种,汤瓶。

实际中还有,水铫,茶铛,石鼎。

4. 唐代茶经中只有(金复)一种,但诗文中还有铛,鼎,茶瓶,水铫等多种。

宋点茶用具两种:茶匙和茶筅。

北宋前期中期用茶匙,后期用茶筅。

唐代茶具中就有长柄与短柄匙勺两种,长柄的是搅拌茶汤用的,短柄匙勺则是用双取茶末的‘则’,也有专门取茶的荷。

蔡襄《茶录》:”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茶筅形状类似于细长的竹刷子,筅刷部分多用根粗梢细剖开的众多竹条。这样可以在以前茶匙击拂茶汤的之上同时对茶汤进行梳弄,使点茶的进程较受点茶者控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