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官渡之战的故事
(2010·咸宁)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
(2016·宜昌)公元200年,曹操军队奇袭袁绍军队在乌巢的粮仓,继而以少胜多击溃袁军主力的战役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公元200年,曹操发起攻击,击败袁军,顺利退回官渡;当时曹操兵少粮缺,士卒疲乏,曹操听取许攸奇袭乌巢,击溃袁军主力。
官渡之战过程简介
官渡之战的“官渡”在什么地方?
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的“官渡”位于郑州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内原有关帝庙,存清乾隆年间石碑,碑文云“官渡乃关帝拒袁斩将处”。据《中牟县志》载,这里旧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东汉曹操与袁绍相拒之处。附近有“水溃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绍岗”,传说是袁绍屯兵处。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当时袁绍率兵20万南下,曹操率兵4万在官渡相拒。当年春,曹操乘袁绍傲慢轻敌、内部失和之际,两次偷袭袁绍后方,焚其粮食辎重,断其粮道,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则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什么是官渡之战?
袁 军起土山地道强攻,激战异常,相持百余日。十月,袁绍派大批车辆运粮草,命大将淳于琼等率领一万余人护送,停留在袁绍大营以北40里处。沮授劝袁绍说:“可派遣蒋奇 率一支军队,在运粮队的外围巡逻,以防曹操派军袭击。”许攸也说:“曹操兵少,倾巢出动来抵抗我军,许都由剩下的 少量人守卫,防备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奔袭,可以攻陷许都。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退军阳武。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三为伤兵,只好退回营垒坚守。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曹操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献计曹操奇袭乌巢。许攸之计正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于是曹操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曹操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被迫推回营垒坚守。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操退无所归。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操分兵抵挡,曹操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操。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名称:官渡之战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时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参战方:袁绍军;曹操军
结果:曹操获胜
参战方兵力:袁绍 约110000人
参战方兵力:曹操 20000人
伤亡情况:袁绍约100,000人;曹操 约8000人
主要指挥官:袁绍;曹操
战争时间:一年
战争影响:曹操获胜后,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内容
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