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的来历100字怎么写?
灶神原本是天宫里的御厨,有一年,王母娘娘大寿,灶神做了好多美食,众神仙吃的津津有味。
做最后一道甜点水晶菊花饼,他做的实在是太诱人了,竟忍不住自己全吃光了。
玉帝等了半天不见甜点,才知道灶神自己全吃光了,于是气呼呼的将把灶神贬下了凡间。可是新来的御厨,做的食物总不合玉帝胃口。
李天王献上一计:“您找个理由,让他一年回来一次不就行了。”
于是玉帝下旨:“念灶神往日功劳,封他为灶神,记录民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我汇报。”
从此,灶神变出无数个分身,端坐千家万户的灶房,兢兢业业地工作。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
北方多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则多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
家家户户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是级别最低的神仙,但他深入千家万户,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灶神的来历?
灶神的由来: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锺,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於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於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於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於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於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谁能讲讲灶王爷的传说?
灶王爷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到每家每户来的官吏。灶王爷每年要向皇帝汇报,因此,人们不免对他有几分敬畏。为了讨好灶王爷,在人间就形成了年年祭灶的习俗。 有关祭灶的传说很多,也颇有意思。
从前,有一个叫张生的富翁,他的妻子丁香,生得容貌端庄,性情十分贤慧。开始,夫妻俩的感情还不错,日子也很和谐。
一天,张生在外做生意,看到一位漂亮女子叫海棠,立刻产生好感。海棠见张生很富有,也主动献殷勤。不久, 张生便把海棠娶到家中。海棠见丁香长得比她秀气,又是正式夫人,便产生了嫉妒,逼着张生休妻,把丁香赶出了家们。
从此,张生与李海棠终日吃喝玩乐,不到两年,就把富裕的家挥霍穷了。海棠见张生成了穷光蛋,也离开张生,另嫁他人去了。 张生孤独一人,又不会做事,只好沿街乞讨。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又 饿又冻,终于昏倒在一个富户人家的门前。这家女佣见地上躺着一个乞丐,告诉女主人,并把他扶进厨房。 不一会儿,女主人来看他,张生十分惊讶,原来这位女主人正是两年前被他抛弃的丁香,顿时,他感到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此时,他想躲藏,又找不到藏身的地方,灵机一动,一头钻进灶里了。 丁香到了厨房看不到人,感到很奇怪。后来发现灶堂口有一个东西堵在那儿 ,上前一拉,原来是张生。他已被烧死。丁香认出是自己的前夫,顿时悲愤交加,不久忧郁而死。 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张生能勇于认识自己的错误,还是好的,便封他为灶王。后来,人们把丁香奉着灶王奶奶,同张生一起供奉在厨房里。
“二十三,灶上天”,转眼间又快到人们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了。每年腊月二十三,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祭灶的习俗。所谓的“送灶王爷上天”,就是把炉灶前贴着的灶王爷画像烧掉,传说这个时候灶王爷是去向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去了。为了避免灶王爷说坏话,人们还特意供上麦芽糖和点心,来讨好他,让他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等到了除夕夜,人们再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去,叫做“接灶王爷回家”,也就是对联上所写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关于灶王爷的来历,历来众说不一。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淮南子》中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上说,灶王爷叫祝融;而《庄子》中又称“灶有髻”,却是美女一个。
民间关于灶王爷的传说也有很多。“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这首民谣来自张单休妻的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叫张单,字子郭。他的妻子叫丁香,为人勤劳贤惠、孝顺父母。张单不愿守在家里种地,就出门做生意。后来发了财,回家后竟嫌弃起自己的糟糠之妻来,一纸休书把丁香赶出了家门。第二年他又娶进一位名叫海棠的妓女做老婆。由于海棠生活挥霍奢侈,而张单在外又吃喝嫖赌,很快家道败落。后来的一场大火又将家里的财产全部烧光,海棠也改嫁他人。从那以后,张单只得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他要饭时竟然要到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丁香的家里,面对善良的丁香,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炉灶里,说什么也不肯出来,被活活憋死了。后来玉皇大帝把张单封为灶王,也许是为了警戒人们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吧,还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一年来这一家的言行。
关于灶王爷,还有一个玉帝女婿的传说流行较广。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关于灶王爷,还有一个玉帝女婿的传说流行较广。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不知道对不对啊
牛年快乐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标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灶王爷的来历 这则传说的类型及其思想内容
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主管人间的饮食灶神
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中国传统习俗中,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魏晋以后、灶王爷,“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