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和梁山伯是哪里人(梁山伯是哪里人)

梁山伯究竟是哪朝人

雍正十一年修《宁波府志》卷三六《逸事》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谢安执政时期,梁山伯为会稽山阴人,祝英台为会稽上虞人。

《鄞县志》和《宁波府志》都有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宋代大观年间明州(现宁波)知府李茂成所撰《义忠王庙记》记载,梁山伯身为当地县令,英年病逝。宁波市高桥镇梁祝墓地附近,有一处名为“九龙墟”。据碑文记载,梁山伯任县令时,因治水积劳成疾,生前嘱人九龙墟为安葬之地。宁波一带还传说,当年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梁山伯不顾皇帝禁打令开粮仓赈灾。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梁山伯处死。除了这个传说,还有梁山伯带领百姓治水的情节,在宁波梁圣君庙的壁画中都有表现,而且庙堂内的三个牌匾分别写着:扶伦植纪、保境爱民、风节超然。

梁祝故事应该确有其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的故事都发生在南北朝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较高,妇女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比如著名的木兰从军,还有南齐的娄逞,也是女扮男装进京读书“编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事发(齐)明帝驱令还东”,这件事是记入正史的。因此祝英台女扮男装读书的故事应当是有根据的。

详见资料: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梁山伯是哪里人

梁山伯究竟是哪朝人

雍正十一年修《宁波府志》卷三六《逸事》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谢安执政时期,梁山伯为会稽山阴人,祝英台为会稽上虞人。

《鄞县志》和《宁波府志》都有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宋代大观年间明州(现宁波)知府李茂成所撰《义忠王庙记》记载,梁山伯身为当地县令,英年病逝。宁波市高桥镇梁祝墓地附近,有一处名为“九龙墟”。据碑文记载,梁山伯任县令时,因治水积劳成疾,生前嘱人九龙墟为安葬之地。宁波一带还传说,当年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梁山伯不顾皇帝禁打令开粮仓赈灾。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梁山伯处死。除了这个传说,还有梁山伯带领百姓治水的情节,在宁波梁圣君庙的壁画中都有表现,而且庙堂内的三个牌匾分别写着:扶伦植纪、保境爱民、风节超然。

梁祝故事应该确有其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的故事都发生在南北朝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较高,妇女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比如著名的木兰从军,还有南齐的娄逞,也是女扮男装进京读书“编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事发(齐)明帝驱令还东”,这件事是记入正史的。因此祝英台女扮男装读书的故事应当是有根据的。

详见资料: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梁山伯是哪里人

  梁山伯是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一带),梁山伯是《梁祝》传说中的男主角,历史上考证确有其人,梁山伯曾出任过地方官,历代史书可以寻找到相关记载和资料。传说梁知祝为女人后,提娶不成而终,祝感其挚情,过墓而入,合而为一。是为传说大概,今人多有考证。梁山伯是浙江宁波府鄞县的县官,一辈子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没有孩子,到了中年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去世,后来他也因为疾病而死去。

梁山伯是哪里人

谁能告诉我梁山伯是哪里人呀

全国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各说各的故事,都打梁祝牌。包括浙江鄞州、浙江杭州、河南汝南、江苏宜兴、山东微山、广西马山、安徽舒城等地,都有梁祝传说和遗迹,自称梁祝故里。

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梁祝故里之争”专题节目,报道提到,虽未参与梁祝故里之争,但重庆铜梁也有梁祝传说和遗迹,当地群众都认为梁祝是当地人。

武松是哪里的人?

武松是河北清河县人氏。

其兄武大郎后来从清河县迁居到山东阳谷县,武松从沧州去阳谷探望兄长,路经景阳岗才引出了武松打虎的一段故事。

《水浒传》第22回中,柴进指着武松对前来避祸的宋江说:“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间一年了。”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武二郎,河北邢台清河县(有记载武松早是阳谷县人,经近期考证为今邢台市清河县人)人,是《水浒传》的一个主角及《金瓶梅》的重要配角。他是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的弟子,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清河县 但当时的清河县属于河北不属于山东,是铁定的。。——我这样一考证,山东人失去了一个可以引为自豪的好汉,可要骂我喽。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武二郎,河北邢台清河县(有记载武松早是阳谷县人,经近期考证为今邢台市清河县人)人,是《水浒传》的一个主角及《金瓶梅》的重要配角。他是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的弟子,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摘录的,希望有用: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浒传》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风俗画卷。

许多山东朋友,都说武松是他们的同乡,山东人也以山东出了武松这样一个英雄而自豪。

那么,武松应该是山东人了。但如果再问一句:武松是山东哪个县的人呢?山东朋友可就答不上来了。

其实,这个问题,《水浒传》第22回中交待得很清楚:宋江杀了阎婆惜,和兄弟宋清两人逃到沧州柴进的庄上,遇见了武松——

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著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间一年了。”

可是问题来了:清河县属于山东省么?

翻开地图一找,山东和河北的交界,从德州到临清的这一段,是以大运河为界的。清河县在大运河的西边,清河县分明属于河北省嘛!山东人引以为荣的山东好汉武松,居然不是山东人,这不是笑话么?如果说,因为武松曾经在山东阳谷县打虎,被阳谷县知县聘请当了都头(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刑警队队长),而且武大郎也已经从清河县迁来阳谷县定居,就把武松算是山东阳谷县人,是不是太勉强了点儿呢?

查考历史,清河县置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汉高祖时代,这里先置清河郡,以后屡次改为清河国。汉元帝以后定为郡。辖地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河县的周边地区,包括今天山东省邻近的好几个县、市。东汉以后又改为清河国。北魏仍称清河郡。隋朝初期废除郡一级行政区划,隋朝大业以后又恢复为清河郡。唐朝初年废郡设州,县属于“州”管辖。唐初的清河县属于贝州,州治就设在清河县。到了宋代,贝州改名恩州,州治还是设在清河县,属于河北东路管辖,路的治所设在大名府。宋代虽然没有山东省、河北省的建制,但是已经有“路”的建制(路比省小)。所以《水浒传》中才有“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说法。这里的山东和河北,不是指省而是指路。后来元代建省,也是在辽宋时代“路”的基础上拆并划分的。大运河建于隋代,以大运河作为山东、河北的交界,当然是隋代以后的事情。这样看来,清河县历史上都是属于河北,不属于山东。《水浒传》写于元代,出版于明代。山东人“冒认”武松为同乡人,应该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据说冀鲁豫地区的交界线经常变动,连今天属于山东省的阳谷县,还曾经有一度划归河南省呢,清河县曾经一度属于山东省,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儿。我没有找到《清河县志》,不敢胡说。但是从历史沿革看,清河县主要还是属于河北而非山东,应该没有问题。

其实,就是在当代演播的山东快书和评话里,也没有说武松是山东人。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武松传》第一回,就说“那武松,家住在直隶广府清河县”。“直隶”是直属京师的意思,一般都是京师周围的地区;广府指广平府,府治在今天的河北永年县。宋朝已经有直隶的府县,但是广平府和清河县都不是直隶的。河北省清代称为“直隶省”,可见高元钧的说法,是从他的清代祖师爷那里传下来的“当时”的称呼。王丽堂的扬州评话《武松》第一回也说:“武松是何许人氏?他是北直广平府清河县人。”“北直”指的是“北直隶”。明代有南京和北京两个京师,所以今天的江苏省当时称“南直隶”,今天的河北省当时称“北直隶”。这样看起来,王丽堂的说法,可能是从她祖师爷的祖师爷那里传下来的了。

只有《金瓶梅》第一回中说:“大宋徽宗黄帝政和年间,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中,有一个风流子弟……复姓西门,单讳一个‘庆’字。”把清河县归到了山东省东平府。山东人认武松为同乡,根据可能就在这里。《金瓶梅》出版于明朝崇祯年间,作者是明代人,已经有了“省”的建制。按:东平府置于宋代,元改路,明改州,下属今天的山东汶上、平阴、东平、梁山、肥城、阳谷、东阿七县,没有清河县。可见兰陵笑笑生也是信口开河,没有经过考证的。他不但把清河县纳入了山东版图,还把武松的原籍说成是阳谷县,打虎的地点却说成是清河县,把景阳冈也搬到清河县去了。他是从沧州回阳谷县看望哥哥,路过清河县,所以才偶然打死这只老虎的。——兰陵笑笑生倒是纠正了武松从沧州回清河老家居然路过阳谷的路线错误,但是却把清河县送给山东人了。

不管怎么说,清河县属于河北不属于山东,是铁定的。——我这样一考证,山东人失去了一个可以引为自豪的好汉,可要骂我喽。

梁山伯是哪里人

梁祝故里到底在哪里?

现在主流的说法是梁山伯是浙江绍兴人,祝英台是浙江余姚人,他们读书的万松书院在杭州,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尼山书院。梁山伯当县令是在今天浙江宁波的鄞县。其它诸如九龙墟、高桥等地名也在今天宁波和绍兴附近。浙江,南朝时。二人相距约百年,梁山伯安葬时,挖墓室时,掘出祝英台的墓碑。时人认为有缘,将之合葬。后流传二人故事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广泛流传,目前共有宜兴、宁波、绍兴等10多处地方和梁祝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继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将梁祝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山东济宁市也以梁祝故里身份进入“申遗”行列。有关梁祝的遗迹,目前已发现20多处,其中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等。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10处坟墓9处假,也许全都是假的,然而各地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是正宗嫡派。 2003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民间传说系列邮票之三:《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1套5枚特种邮票。为了争得“梁祝邮票”的首发地,一些与“梁祝”沾亲带故的地方粉墨登场———河南驻马店,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地竞相申请“梁祝邮票”首发权。从表面上看,各地抢的是“梁祝邮票”的首发权,实质上都“暗藏杀机”,想借“梁祝邮票”首发“干掉”对手———全国一再强调自己是梁祝传说起源地的,有10处之多,谁抢到了“梁祝邮票”的首发权,谁就在梁祝传说发源地之争中占了上风。这么多城市都争着为同一套邮票举办隆重的首发式,这在世界邮票史上恐怕都属罕见。国家邮政局无奈,只好端平一碗水,2003年10月18日,浙江省的宁波、杭州、上虞,河南省的驻马店,江苏省的宜兴,山东省的济宁四省六市同时举行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 关于旁证的问题,济宁市十多名梁祝研究人士说,1995年4月,济宁、微山的文物部门在微山县的马坡乡发现了梁祝墓,通过挖掘,出土了一块墓碑,上有一篇全文800多字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经过考证,这一墓碑为明代正德11年(公元1516年)重修当地“梁祝”墓、祠时所立,是目前全国对“梁祝”身世故事记录最详实的一块墓碑。碑文记载,祝英台是济宁九曲村人,梁山伯应在济宁马坡附近居住,同时两人还一起在济宁境内的峄山上读书求学。目前在峄山的西面有一块巨石,上刻有“梁祝读书洞”字样。虽然经有关专家考证,目前全国各地梁祝遗迹多达十多处,其中读书处6个,合葬墓10处,但济宁微山县马坡乡出土的梁祝墓碑对梁祝身世、故事和重修梁祝坟墓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载,应该具有很大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河南有关专家学者多方论证,梁祝故事发生在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之所以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是因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江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浙江方则是另一种说法。早在1987年,浙江组织苏浙沪三地的民间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宁波召开梁祝研讨会。50多位专家认为,梁山伯、祝英台确有其人其事,梁祝故事发源地在宁波。去年初举行的梁祝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70多位中外学者专家更认定,梁祝文化的起源地在宁波。其中一条重要依据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凡是祭祀历史人物,大都要建立祀庙,而目前国内惟一的梁祝庙就在宁波鄞州区高桥镇。 去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60多位专家在“华夏梁祝文化研讨会”上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宜兴市文化局现在已经成功地在国际互联网上注册了“梁祝故里”中文网络实名。目前,宁波文化网、上虞信息港、曲阜信息网等网站纷纷将所在地的梁祝文化资源悉数搬上国际互联网,梁祝故里之争呈现出网上资讯争夺的新特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