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制作过程(陶瓷如何制作)

瓷器制作五个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

1、揉泥,用羊角揉的方法可以让泥巴干湿不匀的地方充分揉均匀。

2、当泥料里面有空气的时候用菊花揉可以将气泡挤破。

3、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轱车上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4、利坯,将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

6、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7、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度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

8、最后一部分就是烧窑了。

陶瓷的制作过程

瓷器的制作方法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为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

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陶瓷花瓶制作过程是如何?

 工艺要求

贴花陶瓷花瓶制作完后在表面喷漆,然后贴花,最后喷清漆保护花朵,使其不易掉落。产品用来制作陶瓷用的是白云土,光亮的陶瓷是烧白胚,然后上釉,喷漆,整个过程需要烤两次。陶瓷花瓶表面无光的是喷哑光漆,有的是喷半光漆。

窑温要求

高温陶瓷花瓶是用陶烧制的,温度达到800度以上,有一定的硬度,声音清脆。高温陶瓷花瓶上面的图案是在上釉前手工钩绘,颜色是填上去的。高温陶瓷花瓶与中、低温陶瓷花瓶最明显的区别是吸水率,高温陶瓷花瓶的吸水率低于0。2%,产品易于清洁不会吸附异味,不会发生釉面的龟裂和局部漏水现象。中、低温陶瓷花瓶的吸水率大大高于这个标准。

窑温在1200度以下的,属于低温,1200度的,属于中温,1300度到1350度的,属于高温。市面上中温花瓶占大多数。

陶瓷的制作过程

陶瓷的制作有哪些基本步骤?

陶瓷修坯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怎样制作陶瓷

陶瓷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原料制作(釉料和泥料的制作)、成型、施釉和烧制四个阶段。以下将对这些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原料制作

1.釉料制作

釉料→球磨细碎(球磨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成品釉

2.泥料制作

泥料→球磨细碎(球磨机)→搅拌(搅拌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抽浆(泥浆泵)→榨泥(压滤机)→真空练泥(练泥机、搅练机)

1. 拉坯成型法: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

① 釉下: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釉下装饰(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如青花)→上釉(施釉机)→风干

② 釉上: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上釉(施釉机)→风干

2. 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镇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

泥板成型法需要使用泥板成型机。

3. 泥条盘制法: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够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

泥条盘制法需要使用泥条成型机和手工转盘

4.徒手捏制法: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需要使用手工转盘

5. 手工雕塑成型: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主要为为浮雕和圆雕两种。雕塑是三维的实体,为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塑工具,可用于刮、削、贴、挑、压、抹、泥塑和造型。

施釉讲究技巧,釉层好坏直接影响到烧制后作品的成功与否,施釉有喷釉、醮釉、浇釉、刷釉、荡釉等各种技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施釉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施釉工作台,能够有效减少釉料的扩散,并进行釉料回收。

吹釉的釉层一般以0.8MM-1.8MM为准,也就是熟称的瓜子馅薄度,表面处理有釉上、釉中、釉下之分,釉中介于釉上釉下之间经过二次烧成,釉下是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创作在施于釉,釉上是则在烧制好的白瓷胎上进行绘制创作,颜色在作品上很关键,颜色起到了烘托作品作用增加作品内涵,颜色搭配有些讲究,红色代表着热情、生命、战争、白色代表着纯洁、高尚。黄色代表着温馨,蓝色代表着海洋,天空,宽阔。

装饰的方法有彩绘、划花、剔花、堆花、贴花、压印花、喷花,透雕、捏雕、镂空,剪纸,胶泥,镶嵌,印花,泥浆灌注叠压装饰,胶泥拉坯装饰,纤维织物裹包装饰等等装饰诸多方法处理。这些完成关键还要进行火的铸就,在窑火的烧制中(1300℃)左右温度的窑火使泥烧结成结晶体,颜色釉发色。出窑冷却后作品才正直成功。

① 釉下:装匣→进窑→设备温度→烧炼(电窑或汽窑)→出窑

② 釉上:装匣→进窑→设备温度→烧炼(电窑或汽窑)→烧制好的白瓷坯上绘制创作(如:贴花)→烤花(烤花炉)

在实际陶艺创作中,除了上述的三个阶段,还需要注意一些辅助和准备阶段:

1. 一般釉料买回来两三天就会沉淀,这时需要利用搅拌机把釉搅匀;

2. 工作时如果需要临时快速配釉,可以利用快速球磨机解决;

3. 如何提高效率:利用车模机自己制作石膏模时,由于石膏模不能含有气泡,因此需要真空高压注浆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为将已搅拌好的含水率在40%-60%的泥浆加注进真空搅拌桶内,当浆料进入搅拌桶时,开动真空泵,进行抽真空,当浆料装至2/3桶位时,停掉浆阀,停掉真空泵,开动空压机,将空压机的压力上升到规定值后(一般在2.5-4kg)时,打开出浆阀门,将无空气的泥浆注进已注浆架内的石膏模中;

4. 为了提高成瓷表面光洁度,需要使用磨光机;

5. 为了回收泥料充分利用,可利用真空练泥机重新练泥。

6. 窑炉的选择:窑是指温度达到1000℃以上的统称为窑;炉是指温度在1000℃以下的统称为炉。窑又分为电窑和汽窑,同时还分为梭式窑,所谓梭式窑是指带窑车的窑(一般是0.6立方米以上带窑车)。正常情况下,汽窑温度定为1400℃,高温电窑定为1300℃,低温窑定为800℃以下。

在选择窑炉时,其专业知识比较强,一般对烧出的产品釉变和釉色要求高,应选择汽窑,因为汽窑通过操作可以烧氧气焰和还原焰。氧化焰是烧出成瓷,还原焰是烧釉色和釉变的。电窑只能烧氧化焰,中温烤花炉只能烤成瓷釉上装饰。所以选择窑炉应掌握上述基本知识。

7. 泥釉的选择:一般为选用瓷泥的温度在1230℃以下为好,用时在选釉的时候注意其釉的温度低于泥的温度2℃-4℃为好。

陶艺成型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修坯、盘筑(分为螺旋盘筑、卷压盘筑)、团泥成型、泥板卷接、实泥成型、泥印成型、注浆成型、利坯成型等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互为章法,相互掺杂,能否融会贯通,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利用上述各种工具和技巧,加上平时的仔细观察与思考、大胆的创造挖掘,您必定能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来。一、制坯:制坯的方法分手制成形(手捏、土条、土片挖空、拉坯等)和模具成形(模制成形可大量翻制)。 二、阴乾:阴乾的速度依作品的大小、厚薄及气候而定,正常的天气下约一周左右,若需加速乾燥,可将生坯先用电扇吹至表面变色后,排放於电窑内,以10~20安培数持温200度c之窑温烘乾,此时窑盖需开约20公分,使土坯内蒸汽排出。 三、素烧:土坯在呈皮革硬度时,使用光滑石头、汤匙、灯泡、、、等表面光滑的器物打磨坯体,使其表面光滑。素烧后不上釉,可在窑外以纸、木屑、树枝、树叶、稻壳、甘蔗等为材料,利用烧的烟熏染作品,使坯体表面转变成黑且光亮的效果。亦可用锡箔纸将作品与木屑包裹后放入电窑内烧至500度c即可达熏烧效果。 四、釉上彩:坯体经过素烧高温釉烧后,将釉上彩的颜料涂於坯体上,在经过第三次的窑烧才完成。(※釉上彩多用低温【700~900度c】处理,且因釉彩原料含铅,所以用釉上采制造食用器皿时,需特别注意安全性。 五、釉下彩:先将一些特别的颜色料,画在坯体上,然后再上釉,釉烧后使作品呈现特别的效果。(釉像一层保护膜,覆盖於色料之上,在高温烧至1100度c至1200度c以上,所以较具安全。)

陶瓷的制作过程

陶瓷怎样制做

用专用的土成型、烧制。陶是陶、瓷是瓷两个概念。瓷的烧制温度要1200度以上。2.2坯体的干燥过程

以对流干燥过程为例,坯体的干燥过程可以分为:传热过程、外扩散过程、内扩散过程三个同时进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传热过程,干燥介质的热量以对流方式传给坯体表面,又以传导方式从表面传向坯体内部的过程。坯体表面的水分得到热量而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

外扩散过程:坯体表面产生的水蒸汽,通过层流底层,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以扩散方式,由坯体表面向干燥介质中移动。

内扩散过程:由于湿坯体表面水分蒸发。使其内部产生湿度梯度,促使水分由浓度高的内层向浓度较低的外层扩散,称湿传导或湿扩散。

在干燥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坯体表面温度、水分含量、干燥速率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征,可以将干燥过程分为:加热阶段、等速干燥阶段、降速干燥阶段三个过程。

加热阶段,由于干燥介质在单位时间内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大于表面水分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此受热表面温度逐渐升高,直至等于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此时表面获得热与蒸发消耗热达到动态平衡,温度不变。此阶段坯体水分减少,干燥速率增加。

等速干燥阶段,本阶段仍继续进行非结合水排出。由于坯体含水分较高,表面蒸发了多少水量,内部就能补充多少水量,即坯体内部水分移动速度(内扩散速度)等于表面水分蒸发速度,亦等于外扩散速度,所以表面维持潮湿状态。另外,介质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等干水分汽化所需的热量,所以坯体表面温度不变,等于介质的湿球温度。坯体表面的水蒸汽分压等子表面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干燥速率稳定,故称等速干燥阶段。本阶段是排出非结合水,故坯体会产生体积收缩,收缩量与水分降低量成直线关系,若操作不当,干燥过快,坯体极容易变形,开裂,造成干燥废品。等速干燥阶段结束时,物料水分降低到临界值。此时尽管物料内部仍是非结合水,但在表面一层内开始出现结合水。

降速干燥阶段,这一阶段中,坯体含水量减少,内扩散速度赶不上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和外扩散速度,表面不再维持潮湿,干燥速率逐渐降低。由于表面水分蒸发所需热量减少,物料温度开始逐渐升高。物料表面水蒸汽分压小于表面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此阶段是排出结合水,坯体不产生体积收缩,不会产生干燥废品。当物料排水分下降等于平衡水分时,干燥速率变为零,干燥过程终止,即使延长干燥时间,物料水分也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物料表面温度等于介质的干球温度,表面水蒸汽分压等于介质的水蒸汽分压。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度,取决于内扩散速率,故又称内扩散控制阶段,此时物料的结构、形状、尺寸等因素影响着干燥速率。

2.3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有,传热速率、外扩散速率、内扩散速率。

(一)加快传热速率

为加快传热速率,应做到:①提高干燥介质温度,如提高干燥窑中的热气体温度,增加热风炉等,但不能使坯体表面温度升高太快,避免开裂,②增加传热面积:如改单面干燥为双面干燥,分层码坯或减少码坯层数,增加于与热气体接触面,③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二)提高外扩散速率当干燥处于等速干燥阶段时,外扩散阻力成为左右整个干燥速率的主要矛盾,因此降低外扩散阻力,提高外扩散速率,对缩短整个干燥周期影响最大。外扩散阻力主要发生在边界层里,因此应做到:①增大介质流速,减薄边界层厚度等,提高对流传热系数。也可提高对流传质系数,利于提高干燥速度,②降低介质的水蒸汽浓度,增加传质面积,亦可提高干燥速度。

(三)提高水分的内扩散速率

水分的内扩散速率是由湿扩散和热扩散共同作用的。湿扩散是物料中由于湿度梯度引起的水分移动,热扩散是物理中存在温度梯度而引起的水分移动。要提高内扩散速率应做到:①使热扩散与湿扩散方向一致,即设法使物料中心温度高于表面温度,如远红外加热、微波加热方式,②当热扩散与湿扩散方向一致时,强化传热,提高物料中的温度梯度,当两者相反时,加强温度梯度虽然扩大了热扩散的阻力,但可以增强传热,物料温度提高,湿扩散得以增加,故能加快干燥,③减薄坯体厚度,变单面干燥为双面干燥,④降低介质的总压力,有利子提高湿扩散系数,从而提高湿扩散速率,⑤其他坯体性质和形状等方面的因素。

6.2微波干燥在电瓷中的应用

辽宁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李春原对电瓷干燥工艺采用微波加热干燥技术、重量鉴读控制技术、红外测温鉴读控制技术,对复杂形状的电瓷进行干燥,与常规蒸汽干燥方法相比较,可提高生产率24~30倍,提高成品率15%~35%,相同产量占地面积仅是现有工艺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可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对建筑卫生陶瓷、墙地砖等一些异型产品的干燥可提供借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