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诗有什么之称?
李贺是鬼才诗鬼 李贺(790--816) 唐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 家世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与沈亚之友善,卒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多讽刺对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表现其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所著有《昌谷集》。李贺是鬼才诗鬼 李贺(790--816) 唐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 家世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与沈亚之友善,卒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多讽刺对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表现其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所著有《昌谷集》。李贺(790--816) 唐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 家世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与沈亚之友善,卒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多讽刺对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表现其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所著有《昌谷集》。
李贺素有什么之称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用韩文怎么?李贺用韩文怎么说
이하如果帮到你请给好评吧
李贺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贺(790—816年)
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今 甘肃秦安),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 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后称他为李昌 谷。他是已没落的唐宗室郑王之后,童 年即能做诗,十五六岁时就以擅长乐府 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因避父讳而不得考 科举,仕途阻塞,仅做过小官。一生潦 倒,死时才27岁。李贺本是个有抱负 的人,但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抱负 无以施展。因此,他的诗除抒发自己的 抱负外,更多的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的慨叹。而这种慨叹又多以描写鬼神世 界的曲折手法表现。这就使李贺诗想象 丰富、用辞瑰丽,呈现出奇幻的风格, 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也颇有 影响。
李贺在古代称号是什么?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注音:lǐ hè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绰号是
被称为“诗鬼”的是李贺诗鬼长爪郎,贺鬼头李贺(790~816),字长吉,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他自称"陇西长吉""成纪人"。两《唐书》说他是"宗室郑王之后"。唐代有两个郑王,近人考定,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而不是李渊第十子小郑王李元懿。李贺上距李亮几近二百年,同皇族的关系已极为疏远。父李晋肃官职亦不高。李贺就出生于这样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
李贺少年时作诗便崭露头角,十五岁左右乐府诗就写得很出名了。人们把他同老一辈著名诗人李益并称为"二李"。他写诗有自己怪僻的习惯,不愿闭门命题作诗,而喜欢到家门以外较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寻求诗的灵感。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十八岁时,李贺从昌谷来到东都洛阳。这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李贺携《雁门太守行》诗拜谒他,得到赏识。两年后,韩愈改任都官员外郎,皇甫湜任监察御史,到东都巡视,两人曾同访李贺。
元和五年(810),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荐应进士举。他于当年冬赴长安,准备参加次年二月的考试。这时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他们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驳斥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然而李贺终未能参加考试。他陷于极度抑郁愤懑之中。
元和六年(811)春,李贺重返长安,就任太常寺奉礼郎。这是一个具体执行宗庙祭祀礼仪的卑微小官(从九品上)。傲岸自尊的李贺将它视为奉箕帚的臣妾,感到屈辱,不到三年就告病辞官,再次离开了长安。在京期间,李贺写了《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和《赠陈商》、《送沈亚之歌》等不少诗篇。《金铜仙人辞汉歌》也很可能是他告别长安之作。
李贺未成年而丧父,家境穷困。由于衣食所迫,他的弟弟不得不远出谋生。他也在回乡的第二年(814)秋,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县),投奔友人张彻。张彻是韩愈的侄婿,那时刚刚就职于昭义节度使幕府。李贺沿途写了《长平箭头歌》等作品。他在潞州,寄食三年,无所获而归。不久,死于家中,卒年二十七岁。
李贺生前曾将自己的诗二百二十三首,编为四编,托付友人沈子明,后杜牧为之撰序。北宋时流传的李贺集分四卷本和五卷本两种,后者多外集一卷,但均非唐本旧貌。北宋五卷本题为《李贺歌诗编》。南宋本题为《李长吉文集》。《四部丛刊》影印蒙古时期刊本题《李贺歌诗编》。明清又有称《昌谷集》的。李贺集南宋时已有注本。清代王琦选辑历代评、注,编撰《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诗今存241首。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李贺诗歌集注》汇编本,均包括王琦本、姚文燮注和方世举批注三种。
李贺是浪漫主义诗人,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诗人。他生当韩、柳、元、白等大诗人竞相辉煌的时代,然而后起的李贺却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他诗歌的中心内容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有一股抑塞磊落之气。他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为诗歌涂上了一层幽婉冷艳凄戾的色彩。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清人王琦就认为李贺诗"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魏古乐府。"可惜的是,他不幸而短命,因而他留下的诗数量有限,内容自然也就显得单薄一些。而且他刻意标新立异,因而在创造了许多奇意警句的同时,也不免有晦涩和过于雕琢涂饰。
对李贺诗,历来评价不一。有人将其比美于杜甫,誉为"唐《春秋》"。有人认为其"思想核心"是"功名利禄"、"富贵享乐"。有人斥之为"鬼魅世界"。有人说其诗"除了描写肉欲与色情以外,内容是什么也没有的。"
作品列表
李凭箜篌引 咏怀二首 雁门太守行
苏小小墓 梦天 浩歌
秋来 秦王饮酒 南园十三首(其一、五、六、八)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马诗(其四、五) 老夫采玉歌
致酒行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四) 赠陈商
苦昼短 江南弄 神弦曲
将进酒诗仙是李白
诗圣是杜甫
诗鬼是李贺
诗豪是刘禹锡
诗佛是王维
诗魔是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