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稿怎么写(采访稿怎么写。)

采访稿怎么写。

先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是两个人的对话(前面有名字)给你一篇范文吧: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采访稿怎么写

采访稿的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以下是我写的,你可以参考一下的。我们老师的要求。

关于中国-亚欧博览会的书面采访

采访采访对象:中国-亚欧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

尊敬的李局长:

您好,如蒙惠赐充足材料,乌鲁木齐晚报准备撰写一篇关于亚欧博览会对新疆发展影响的专稿。还烦您在百忙之中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由于时间原因,还望局长在三日内给予回复。另外,本报在编辑整理后还会将采访稿请您过目,以核对内容无误。本报不胜感谢。

采访问题如下:

**********************************

对象背景;***,男,汉族,1962年8月生,河北人,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管工作:负责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工作。

采访稿格式-采访稿的题目怎么写?

一般出去采访被采访人都会紧张,所以不能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开始时可以先拉家常,拉进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采访稿怎么写

小记者采访稿怎么?小记者采访稿怎么写

不必按照报纸上那样写,重点写自己看到什么,你采访的对象说了些什么,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的确比较好,但是最好有你自己的视角,不要问一些一本正经的大问题,问了人家肯定会给一个冠冕堂皇的回答.提问,俏皮活泼一点没有关系.类似楼上的例子,不妨加上这样的问题:贾老师,这么说,我们就只能把秋千让给高年级的大哥哥罗?我好喜欢荡秋千!……或者,高年级的欺负我们,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采访稿怎么写

怎样写好采访稿

一、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

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我也是搞新闻的,看你写出来的,似乎更倾向一个调查问卷,采访稿不需要什么格式,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得到你需要的所有信息后,如何做出一篇出色的稿子,才是最重要的!不过你在采访过程中得很好的控制被采访者,一定要得到你想要的信息内容,说白了,有些话是需要你诱导出来的,呵呵,就这么多,说多了不好,哈哈这个采访稿很简单,同学可以看看现在报刊杂志上的同类文章

有些一段简单的文字,叙述一下必须你们采访的地点,采访的时间,采访的周围环境,甚至你们在采访前的一些联系等等

其实采访就是聊天,那样才有感觉,关键是采访后你在回想中要滤出他说的一些重点问题和答案,比如在我们聊天中,我问她:xxxxxxxxxx问题,他说:………………………………

可能这些问题是后来想的,木有关系,只要他曾经回答过,你现在再去编写问题都可以

想你所说,了解知道被采访者,ok,她的喜好,她的生活,她的性格,她的家庭,她的学校等等

最后加入一段,对于本次采访你的感受和想说的一些话就ok了

采访稿怎么写

新闻采访稿格式

你先进行采访的前提交代,再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然后可以分三大部分,列出小标题。

正文的对话中可以描写人物的神态,揭示人物的心理。

敬上范文一篇:

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

孙膑,战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部。经多次邀约,我终于在两千年后的一个秋夜采访到了他。 梅子煮酒,梅雾氤氲,酒香浓烈,我与孙膑相对而坐,话题由“剜膑”切入。

一、荒凉的枯泪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遭庞涓毒手,被剜双膑,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沉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亲如手足。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

(哽咽)我太相信他,从不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相信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过相信,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缓点头):灾萌于不疑。

二、冰冷的铁血

记者:那么,孙膑先生,在后来的两次交锋——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您是如何下此狠心痛歼庞涓之军,尤其是马陵一役将他逼死?

孙膑(沉默不语)

记者:是否……是因为感情上的疏远?

孙膑:也许是吧……我常想,自己在那两次大战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单纯的敌方谋士,还是一个有着冰冷铁血的复仇者?

记者:复仇者?

孙膑:剜掉的膑骨是仇恨的种子。我与庞涓的情谊彻底断绝了,这让我的心在刹那间变冷。我用冰冷的目光看待与他的交锋,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阱

记者:是感情上的疏远让您对与庞涓的战争有了一个新的定位?或者说,感情的疏远让您重新认识兵法,认识战争?

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

西风残照,落木萧萧,却又不知是哪朝哪代了……

点评:

这是200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满分卷。

本文取自“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这个材料在常人眼里是比较陈旧的。但作者却选用了较为新颖的访谈记形式,通过变换角度,结合“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正误深浅”话题,对庞孙两人的恩怨进行重新梳理和审视,将孙膑对庞涓前后不同的感情与结果作深度思考,提出了“惟我独有”的评价:感情亲反被害(“灾萌于不疑”),感情疏却获胜(“用冰冷的头脑酝酿每个陷阱”)。“荒凉的枯泪”“冰冷的铁血”两个小标题,与结尾“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呼应,既留给读者无限悲凉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人性的反思:无论胜败都是痛苦——被害是荒凉,获胜是冰冷。敏捷、灵活、深刻、创新、批判的思维品质,使全文流畅自如,闪烁着智慧和灵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