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真的吗(鬼节真的有鬼吗?)

《中元节》是不是传说中的鬼节。真有鬼吗?

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又称鬼节!呵呵,听老人说当然有那个那个啦,注意哈,中元节那天可不要祝福别人什么快乐啊!是鬼节,至于世上有鬼没得,看你是不是无神论者,我们应该不做坏事,有一颗敬畏的心、宁可信其有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是吖!你是唯心主义吗?若你信便有…

中元节是真的吗

中元节真的是鬼节吗?中元节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集儒、释、道三流为一体,与除夕、清明、重阳同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其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演变,渐趋世俗化,形成为我们今天的民俗活动——中元节。

一、从盂兰盆节说起

“盂兰盆”由梵文Ullambana的音译而来,为“救倒悬”之意,原系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节日。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尽磨难,食物入口,贪念使之化为烈火,如处倒悬,请求释佛救度。释迦要他在结夏安居结束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准备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僧众,并作盂兰盆以祭其母。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后来佛教徒遂根据这一神话兴起孟兰盆会,以超度亲人灵魂。

戏剧《目连救母》

又据《佛祖统纪》记载: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并于公元504年宣布佛教为国教,设“孟兰盆斋”,使得盂兰盆会在佛教界大为盛行。节日内容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灯,放焰口等宗教活动。

台湾基隆的鸡笼中元祭是当地著名的中元法会

但值得注意的是,《盂兰盆经》中所讲述的例如“度父母,报父母之恩”的目连救母的传说,与印度佛教强调出家修行,断绝父母养育之恩相背离,是一种典型的汉民族的报恩方式,带有鲜明的中土孝道思想的影子。此外典籍中存在多处如“三公”、“盂兰盆”等具有中国特色且难以在印度佛典中找寻或据以翻译的词汇。因此学界大体认为《盂兰盆经》是一部中土僧人根据中国原有的文化传统创造的一部疑伪经。

当阳玉泉寺盂兰盆法会

虽为伪经,其价值不可低估,讲究“出世”的佛教与讲究宗法伦理的儒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由于《盂兰盆经》对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吸收融合,才能够得到本土民众与统治者的认可和信奉,使得盂兰盆节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节日在中国逐渐兴盛起来。

二、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源自于道教的“三元”、“三官”之说。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给人赐福,地官给人赦罪,水官给人解厄。到北魏时,正式形成“三元说”:三元是三官的生日,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是为上元节;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是为中元节;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是为下元节。而七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中国祭奠先祖亡灵的日子,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元祭祖的道教节日。而佛教的“夏安居”期满之日恰巧与道家的地官生日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相合,使得道教中元节的祭奠先祖亡灵成为佛教与道教的共同信仰。正如《荆楚岁时记》所云:“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其中,“僧尼”即指佛教出家之人,“道”便是道教出家之人,“俗”是为未出家之人。由此也可印证七月十五佛道相融的景象。

在中国儒家“三纲”“五常”深入人心,儒学位于正统的情况下,三教彼此交流融合,结合儒家“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基本思想,最终,中元节以纪念逝去的祖先为基本内容,适应了儒、释、道三家和民间的种种需要而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认可的节日。

三、三教仪俗融合与世俗化

从南北朝到隋唐,出现了儒家尝秋、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在七月并行的奇特景象。尝秋就是在农作物新熟之后先行荐享先王品尝,因此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秋七月祭祀先祖的礼仪。在民间,也早有《东皇太一》、《湘夫人》等祭祀鬼神的乐歌,足见秋祀鬼神的悠久渊源。到了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出现之后,七月祭祖的习俗与这两个节日渐渐融合。

印度尼西亚华人在中元节祭祖

到了唐代,盂兰盆节随着佛教的发展,以供佛、供僧为主。公元692~844年,武则天、唐代宗等唐代皇帝对盂兰盆供极为重视,采用佛教仪轨进行中元祭祖,均耗费巨资设盂兰盆会以供佛供僧,使得盂兰盆节大为流行。此时,道教也得到扶持。公元666年,唐高宗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742年,唐玄宗尊奉庄子为南华真人。命人在中元之日与近臣贵戚宣讲道经,还规定三元之日不得屠宰,不饮酒,在民间得到具体落实。由此以来,“盂兰盆节”一词逐渐被中元节代替。

至宋代,统治阶级对佛教并非十分提倡,使得孟兰盆节由供佛、供僧改为了以盆施鬼,以求祖先亡灵得度。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一方面吸纳了佛道思想以构建儒学自身思辨化、哲理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儒释道在深层次上得以交融,另一方面,儒学主导地位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佛道教的发展。思想层面的深层次的三教合流带动了三教仪俗的合流,而中元这一更具传统意味的节日取得对盂兰盆节的绝对优势。终宋一朝,以皇帝之尊亲自参加盂兰盆会成为了历史,再未得见。

到了明清时期,盂兰盆节的佛教正统意义进一步淡化,成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北方出现了放河灯、做盆会、回乡祭祖、看演经文、放焰口等节俗;南方则有了祭墓、祭无祀之鬼、放焰口、为先祖烧冥衣等习俗。这些都是祖先亡灵超度的节俗习惯,与佛教无丝毫关系。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现世之人可以用功德去转换天神和地鬼的位置,也就产生在地官赦罪的日子,通过施舍钱米请僧道做法超度祖先亡灵,即通过做功德使祖先得道升天,庇佑后人的节俗习惯。

中元节放河灯

文史君说:

中元节在其形成时期,与佛教和道教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长期的发展与融合过程中,儒家占据了主要地位,其宗教色彩渐渐消失而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祭祖节日,这正如张弓所说,“显示了我国古老的农本文化包容与改造异域文化因素的巨大能力”,同时展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元节在近代化的过程中逐渐衰落,但其仍是民间进行家庭伦理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民俗记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中元节真的有鬼吗?还有,我看了中元节的有关习俗,是真的吗

哪有什么轮回,人死灰飞烟灭。以另一种分子物质存在。

中元节是真的吗

中元节禁忌是真的吗?中元节禁忌是真的吗,还挺害怕的,一想晚上都睡

其实这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中元节的注意事项是真的吗?

1、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3、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11、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

12、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觉或天黑以前,要把晒在外头的衣服收回来,以免被鬼借去穿。

13、别乱照相:夜游时最好不要乱照相,否则好兄弟会入镜与你合影,手电筒也不要往树上乱照,以免惊动喜欢附着于树梢上的好兄弟。中元节的注意事项与禁忌有以下:姓名勿直呼;别拍肩膀;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不可吹口哨;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床头不挂风铃。

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节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节日内容: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对鬼神有敬畏之心是对的。其实,所谓的“鬼节”根本就不是佛教里面所记载的,七月半应该叫“盂兰盆节”;而盂兰盆节的本意,是为了宣扬孝道,是为生生世世父母超度的日子。因为是祭祀亡人,所以在民间被讹传为“鬼节”,是个错误。但是这天还是要注意些的,比如看见在路口烧纸的;不要围观;要迅速走开。尽量避免去医院附近转悠。如果你的八字比较软的话,就去求个佛像戴在身上;记得要开光哦。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

中元节是真的吗

鬼节真的有鬼吗?

没有的事,只是很多相信迷信的人说鬼节有很多鬼出没,不让出远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