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

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等。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1、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2、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的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3、具有极强的整体感和连贯性,全篇彰显了王羲之洒脱不羁的气质,文章字字珠玑,每一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个性。

天下第一行书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正是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而这也是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所提出的。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三月,也就是公元353年所创作。当时王羲之是会稽内史,他与朋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欢聚一堂,这些文人在一起当然离不开吟诗作赋,曲水流觞。而后,在集会结束以后,王羲之就将这次友人所创作的诗词歌赋全部整理成集,并亲自作序。在这篇序文中,王羲之不仅记载了这次盛会,更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对时光流逝,宇宙之大的感慨,而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兰亭集序》。

后来历朝历代,无论是尊如皇帝,还是文人墨客,都对《兰亭集序》评价极高,像唐太宗也是对其推崇备至,甚至还想将其作为殉葬品,只是后来《兰亭集序》真迹就已经失踪,后来传世的也都是各种临摹版本。

从书法角度来看,《兰亭集序》也是公认的完美书贴,所用字体是行书,全文28行,324字,这篇书法文字遒媚飘逸,每个文字都十分精妙,点画有如舞蹈一般,给人感觉美不胜收。王羲之作为书法大家,经典作品也不少,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这副《兰亭集序》,而《兰亭集序》更是被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奉为极品。而且,这部书法作品也透露出东晋的书法文化,其字体圆转流美,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东晋楷书的成熟,在这副行书作品中隐隐蕴含着楷书的骨力。

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毫无争议的,因为这幅书法作品完全符合书法的基本审美,正如古人评价“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最为难得的是笔法刚柔并济,线条变化灵活,懂得书法之人欣赏《兰亭集序》时,总能感受到一种非凡的艺术美感。

只是很遗憾,到现如今也没有见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可能早已在历史中被毁坏了,如果《兰亭集序》真迹在世,那绝对是无价之宝。

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 41人,在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序》共324字,是他50岁时的得意之作。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被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死后殉葬了,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

  会上每个人都作诗,王羲之为这些诗作序,便有了闻名于后世的《兰亭集序》。文章中记叙兰亭周围的湖光山色和聚会的欢乐之情,作者抒发了“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死生无常的感慨,言简义丰,笔法细腻、结构严谨、感情真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兰亭集序》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以及内容都很完美,是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怀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流传于世《兰亭序》有两种。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苏轼的《黄州寒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待李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今人见到的《兰亭序》,只有冯承素的勾摹本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的临本。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他渡江北游名山,看到了李斯、曹喜的书迹,又看到了钟繇、蔡邕的书迹,改变初学,博采众长,在行书和草书上进行革新。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之中,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精研体式,推陈出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人称之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佩服得很,皇宫收藏王羲之的真迹有三千六百幅。唐太宗本人还亲撰《王羲之传论》。欣赏他的作品,就像观赏一幅肃穆恬静的山水画卷,就像聆听一阕抑扬缠绵的乐曲,也像在吟诵一页澹远典丽的诗篇,久为后人所称赞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有关资料: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邀集宦游或寓居越中的谢安、支遁、孙绰、许询等达官显贵文士骚客42人,在会稽兰渚山下兰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咏诗饮酒。不然,罚酒三觞。这些名士们共作诗37首。王羲之汇集各家诗作,乘酒醉兴起,写下了共324个字的《兰亭序》,又称《兰亭诗序》、《兰亭集序》。历史上称这次聚会为兰亭会、流觞高会等,意为群贤高会,儒雅风流。

据史料记载,王羲之酒酣意足之际,挥毫作《兰亭序》时,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写出的字个个飘逸遒劲,婀娜多姿,龙飞凤舞,书法精绝。历代书法家对它交口赞誉,风靡书坛,王羲之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书圣”,兰亭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笔墨留声遗万代,风流艺海看今朝”。自1985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作出决定,将王羲之当年在兰亭序修禊雅集之日定为绍兴市书法节以来,每逢暮春三月,当代书法家云集兰亭,举行临流觞咏,交流书艺的“兰亭书会”。从古到今,绍兴的书法为东瀛所仰慕,因此而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

《兰亭序》是罕书珍墨,绝代佳作,它问世的时间不长,便成为收藏史上的千古之谜。王羲之对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所作《兰亭序》亦自爱重,把它作为珍宝传给子孙。传到七代孙智永和尚时,因和尚无后代,永卒,传书于弟子辨才。辨才深知《兰亭序》的价值,特在永欣寺云门寺季阁梁上凿暗槛密藏,从不透露半点风声,以为万无一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